問題小孩,問題父母

(施寄青編寫)

單親子女的人生經歷會比雙親家庭的孩子要多。

如父或母因病死亡的孩子,他們會經驗到一位親人住院、另一位忙著進出醫院而無暇照顧他們情況,生活重心全部放在那位病重的親人身上。另外如果父或母死亡是 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孩子會經驗到突然的分離,使他們感到家不像他們想像那麼鞏固。無論情況為那一種,孩子和倖存的單親會沈浸在重大的悲傷中,這種悲傷也 會影響日後的發展。

如果是父母離異或分居的孩子,他們一定會經驗到父母爭吵、緊張、熱戰,以及雙親中一個經常不在家的場面。許多孩子記得父母破口大罵或哭鬧的場面。還有不少暴力場面也落入孩子眼中。 有些孩子雖知父母不合,一旦父母分居,仍會令他們感到意外,很少孩子會明白父母為何分居,當父母分離時,孩子會有很大的失落感。

對有些孩子而言,不論父母離異或死亡,他們得搬家、換學校、交新朋友,很多小孩也會感受到家庭經濟狀況改變了。他們對未來的計劃得因這種改變而修正。有些 母親原先是家庭主婦的,現在要出外工作,孩子們得配合她,同時又失去父親。

在父母離異的最初一、兩年,帶孩子的單親常會鬧情緒。孩子也會經驗到母親跟陌生男人約會或父親跟陌生女人約會的不安全感。

除此之外,孩子還學會兩面討好,因為他們離異的父母仍互相仇視對方。如果父母吵架時,想拉孩子加入自己的陣線,往往會使孩子感到不安。他們不想淌父母吵架 的渾水。他們也不喜歡父母要他們當探子,去打探另一方的生活。有些小孩把沒有取得監護權那一方的家當成庇難所,因為帶他們的一方讓他們感到難以忍受。

儘管有這麼多不愉快的經驗,單親家的小孩仍能表現得不錯,不見得比雙親家庭的小孩表現差,這兩種型態家庭養育出來的子女都會有好有壞。然而,一些單親家庭 子女遭遇的問題,確實跟雙親家庭不一樣,單親子女會害怕失去更多。如果他們還小的話,也許會黏緊倖存的那位大人,不讓他(她)離開視線,連大人上廁所也要跟,不讓大人接電話。他們會表現出沮喪或焦慮,這些反後也會影響他們個性的發展。

男孩常以虛張聲勢來遮掩他們的沮喪。他們經常跳動、奔跑,好像一刻也停不住。正如一個男孩對他母親說的:「媽!我如果不跑,我就會哭。」

一個過動兒一定會惹禍,老師會說他上課精神不集中,他也很容易跟同伴打架。大男孩恐嚇他,他會無畏地反擊。在家中,他不能忍受大人注意力放在別處,因此他會打斷大人的談話或電話。

唐納在四歲時死了父親。到了七歲,他表現過動,侵略成性,對母親的關愛需索無度: 一旦唐納回家,我什麼事也不能做,他讓我忙得團團轉。他不是跟別的小孩打架,就是要我看電視上的廣告。「媽!我聖誕節要買這個。」或是「媽!我可以吃這個嗎?」或是「我可以吃那個嗎?」直到他上床,我才會鬆一口氣。

單親家庭中的女兒也會惹麻煩,她們也會因失父少母而改變行為。不過女孩很少會變成過動兒,雖然會變得較叛逆。如果是父親離家,女兒會想找代替者。一位有兩 個女孩的母親談及她現年十五歲的大女兒當時的表現。在她父親離家時,她只有六歲:任何男人來家中,女兒便緊跟著人家。她似乎要找一個父親的替身,我認識一離婚的男人,他不時來訪。我女兒會撲過去,坐在他膝上。後來她就不這樣了。

有時,女孩跟男孩一樣,會對帶他們的單親表現忠誠。他們可能也會找帶他們的單親的碴,或跟不帶他們的單親吵。但單親往往會包容他們這種挑剔。

問題孩子會使一個單親疲於奔命。不僅讓單親精力耗盡、孤立痛苦,帶給大人的創傷不僅是生理的,還有精神的。因此問題子女會製造出問題父母,同樣的,問題父母也會製造問題子女。